吃垃圾食品有害健康,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吃垃圾食品?

生活中,我們經常會聽到“垃圾食品”這個說法,有媒體整理出各種”垃圾食品”名單,包括方便麵、薯條、可樂、漢堡、炸雞、火腿等。這些食品通常含有較高的熱量和糖分,營養成分單一,食用過多容易使人肥胖。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越來越注意飲食健康。但“垃圾食品”卻總能俘獲人心,讓人又愛又狠。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:明明肚子不餓,卻總是抗拒不了香噴噴的薯條;明明知道炸雞吃多了不利於健康,卻停不下來。數據顯示,愛吃“垃圾食品”的中國人越來越多。2015年3月,醫學雜誌《柳葉刀》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,在全球範圍內,人們飲食“垃圾化”的趨勢愈發嚴重。其中,中國“垃圾食品”消耗的增長率全球最高。與之對應的是,中國有近9千萬肥胖者。據《柳葉刀》今年發表的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顯示,中國在2014年超越美國,成為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,擁有4320 萬肥胖男性和4640萬肥胖女性。為什麼甜點和油脂含量高的“垃圾食物”總是能勾起食慾?那些健康的食物卻不能,比如青菜或蘋果?真的只是自製力問題嗎?喜歡吃“垃圾食品”的原因祖先遺傳大多數人感到特別餓的時候,為了填飽肚子,即便是平時不喜歡吃的食物也能吃下去。營養學家認為,飢餓感(或食慾)是身體確保能獲得能量補充的一種表達方式,是大腦中多種化學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。首先是多巴胺,當人經歷新奇的體驗時,大腦就分泌多巴胺,負責傳遞喜悅及興奮;其次是阿片樣物質,讓人們感覺到開心和享受。多巴胺和阿片樣物質共同作用時,能使人產生愉悅感。如果某些行為能讓大腦分泌這兩種化學物質,大腦就會讓身體不斷重複這些行為。高脂肪、高糖分的“垃圾食品”能夠迅速滿足人們的飢餓感。人們對這種食物的鍾愛可以追溯到史前社會。史前人類物質匱乏,難以糊口,只有高熱量、高糖分的食物能提供更多能量,從而使攝入者生存率更大。於是大腦就將攝入高卡路里的食物視作愉悅行為,指揮人們去尋找高油脂、高糖分的食物。進入現代,雖然食物來源充足,但是因為遺傳作用,人們的大腦依舊重複同樣的化學反應。所以“垃圾食物”總讓人產生強烈的食慾。緩解壓力當人體感受到壓力,身體會分泌一種激素皮質醇,它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血糖水平,給細胞提供能量,但是也會食慾增加,增加飢餓感,導致人想吃高熱量食物。科學家解釋說,壓力會讓人覺得生存受到威脅,必須多囤積些熱量。研究人員以兩組老鼠為實驗對象,先將它們長期與“鼠媽媽”隔離,造成精神上的焦慮與不安。一組老鼠被餵“垃圾食品”,另一組老鼠則被餵“健康食品”。兩組老鼠隨後被安排分別穿越迷宮,進行壓力測試。結果顯示,進食“垃圾食品”的老鼠比起進食“健康食品”的老鼠,明顯不那麼焦慮了。除了壓力,其它負面情緒也會導致人們對“垃圾食品”的渴求。一些油炸食品,經過高溫後,能生成一些香味物質,聞起來比蒸、煮等的烹飪方法做出的食物更香,甚至比“健康食品”的口味更好。而味覺的享受會讓大腦產生愉悅感。例如甜食能讓大腦分泌類鴉片活性肽,從而減輕疼痛。